药材产地与品质 中药材在我国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人们在使用过程中,逐渐认识到药材受种植、环境、生长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疗效常常不稳定。古人很早就对药材的这种性质有清楚的认识,古代本草中对药材的产地有详细的记载,很多药材的命名就带有产地的标识,如川芎(四川产)、云木香(云南产)、广藿香(广东产)、浙贝母(浙江产)、秦皮(陕西产)、怀牛膝(河南产)、怀山药(河南产)、川连(四川产)、川贝母(四川产)等,这充分说明了药材品质与产地之间的重要关系,并由此产生了道地药材的说法。 道地药材,又称“地道药材”。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、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。道地药材可以理解为,由某个或某几个地域所出产的产品,其历史悠久、产地适宜、品质优良、产量丰富、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考究、符合现代GAP规范要求,疗效稳定可靠,并得到公众认可的药材,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。 如今,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,许多药物已经能够人工栽培。但是,变换了产地、环境之后,药材疗效是否会发生改变是一个长期研究的科研课题。 我国地跨寒、温、热三带,地形错综复杂,气候条件多种多样。不同地区的地形、海拔高度、土壤(涉及到地理化学,有些土壤有某种丰富的微量元素,如硒、锌、镁等,对药材的化学成分形成有重要意义)、气候、日照、降雨量等条件,适宜生长不同的药材。如内蒙古的黄芪,甘肃的当归,四川的黄连、附子,广西的蛤蚧,山西的党参,河南的地黄、怀牛膝,江苏的薄荷,安徽的牡丹皮,有些药材在一定范围内长势良好,如吉林的人参,云南的三七、宁夏的枸杞子等,在其它地方长势差或不能存活,有些药材虽在其它地方能生长,但往往会发生品种退化,药材性状改变,有效成分含量下降或完全丧失,导致药效降低等情况。 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”北方种植的黄芪移种到长江沿岸,原先扎根向下的黄芪长成了鸡爪形。上世纪90年代,上海崇明岛移种丹参,长势良好,虽含有丹参素,却测不到丹参酮。甘草、麻黄适宜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地区的钙质土上生长;栀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;雪莲花、蒲公英、肉苁蓉、锁阳能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,而人参、三七、黄连、细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条件下(或曰:花花太阳,即生长在密林中,享受到点状的阳光)才能长好。如果违背规律,随意跨地区种植,加上缺少种植经验,往往造成病虫害大量发生,产量低下,品质也会大打折扣。 大家知道了中药材产地对品质及疗效的影响,今后在选购时,一定要认准道地药材。 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