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药的给药时间 由于病情和用药目的的不同,以及药物吸收、排泄时间的不同,决定了服药方法和间隔时间必须多种多样。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,既能使药物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,又可尽量避免和减轻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,从而迅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,促进机体康复。 1、空腹 空腹多指清晨起床后,未进食。此时胃和小肠上部基本无食物,服药不会受食物的干扰而影响吸收,药物的作用能迅速而完全的发挥,所以要求药物充分吸收、迅速达到有效浓度、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而又无刺激性的药物,均应选择此时服用。如红霉素片剂,服后即迅速吸收,空腹时血浓度上升尤快,但能被胃酸所破坏,故可加服一些制酸剂。十全大补膏、人参蜂王浆、六味地黄丸以及一些滋补性中药,应选择空腹时服用。再有硫酸镁、芒硝、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以及中成药麻仁丸等泻药,多在服后4~6小时起到泻下作用,因此亦应选用在清晨空腹服用,一则可使其完全、迅速奏效,再则可避免其它时间服用而影响休息。 2、饭前 一般来说,健脾胃、制酸药应选择此时服用。如龙胆大黄合剂,陈皮、黄连等,并且不宜冲淡或加糖。服后亦不宜马上漱口。因苦味有促进胃液分泌、增进食欲的作用。止泻药如活性炭、次碳酸铋等,为了尽快发挥作用,也需在饭前服用。有些制酸药如胃舒平、钙铋镁、氢氧化铝凝胶、海螵蛸、瓦楞子、珍珠母、白芨等,宜在饭前半小时左右服用。这段时间,此类药在胃中可形成一层保护膜,以避免或减轻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。 3、饭后 饭后一般指饭后15~30分钟,此时胃及小肠中有食物,可减轻药物的刺激,因此,凡是助消化药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,均宜在饭后服用。如胃蛋白酶、酵母片、神曲、麦芽、山楂、保和丸等可发挥其助消化作用。 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类、保泰松、氯化铵、各种铁剂、三溴片以及稀盐酸、氯化钾等溶液,饭后服用,可通过与食物的混合稀释,以减轻或缓和对胃肠道的剌激,从而消除恶心、呕吐、反酸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。 4、睡前 睡前一般指就寝前15~30分钟左右服用,这段时间,药物可产生对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抑制,使大脑皮层失于支持,从而出现睡眠。如巴比妥类、呱啶二酮类,以及中药酸枣仁、合欢花、朱砂、安神丹、天王补心丹等。缓泻药是一种促进排便反射或使排便顺利的药物,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药物本身机械或化学性刺激,使肠道的蠕动及分泌增加,同时也抑制了结肠中水分的吸收而起到泻下作用。此类药物每于服药6~12小时后发生泻下作用,因此,翌晨即可排便,如酚酞、大黄、决明子等。 近年来,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,有些药物由于用药时间不同,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亦有显著差异。 我国古代医学就很注意用药时间与药效的关系。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后服药;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药而后食;病在四肢血脉者,宜空腹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饱满而在夜”。说明服药时间应根据不同疾病及药物的性质而定,而不应用千篇一律的服法。如病在上焦、中焦和下焦可分别为饭后、两餐之间和空腹服用为宜。服用补阳益气、行气活血、散结消肿之剂,宜晨起顿服,药可借人体阳气、脏气充盛之势,有利于祛邪取效;而滋阴补血、收敛固涩、重镇安神、安惊息风之品,则宜在傍晚顿服,以获滋补收涩、安定平息之功;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宜空腹服;滋补药宜饭前服;健胃药和对消化道刺激性较大的药物,如冰片、乳香、没药、朱砂等宜饭后服;其它药物一般也宜在饭后服;安眠药宜在睡前服。总之,根据中药的时效关系,确定最佳用药时间,对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也是至关重要的。 此外,还应视病情和中药的药性,注意正确的服用方法。一般来说,汤剂都宜于温服;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服;呕吐或药物中毒,宜小量频服;丸、散等固体药剂,除特别规定以外,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。 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