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生存离不开五谷杂粮,但大家只知道粮食是用来充饥的,很少意识到许多粮食其实也是治病的良药。下边选几味粮食谈谈它们的药用价值,以见一斑。 一、粳米 粳米俗名大米、精米、硬米、白米、肥仔米。它是稻米中谷粒较短圆、黏性较强、胀性小的品种。我国各地均有栽培,以北方为多,有早、中、晚三收,即在六、七、八、九或十月收成熟果实,晒干,碾去皮壳用。 把粳米用作药物远在2000多年前,如医圣张仲景的白虎汤(知母、石膏、甘草、粳米)中就应用了,《伤寒论》记载白虎汤的作用为:“伤寒脉浮滑,此表有热,里有寒,白虎汤主之。”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《千金方·食治》中强调说,粳米能养胃气、长肌肉;《食鉴本草》也认为,粳米有补脾胃、养五脏、壮气力的良好功效。北宋文人张耒,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,认为每日清晨吃米 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。他在《粥记》中写道:“每日起,食粥一大碗,空腹胃虚,谷气便作,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诀。”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养生方法;多食粳米粥 。“每日起食粥一大碗,空腹虚,谷气便作,所补不细,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诀也。”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(大米的一种),因其性甘平,是健脾胃、培中气的良药。 粳米具有养阴生津、除烦止渴、健牌胃、补中气、固肠止泻的功效。用粳米煮米粥时,浮在锅面上的浓稠液体(俗称米汤、粥油),具有补虚的功效,对于病后产后体弱的人有辅助疗效。粳米的糙米比精米更有营养,它能降低胆固醇,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概率。 粳米甘平,健睥益胃,一般常人都可食,适宜一切体虚之人、高热之人、久病初愈、妇女产后、老年人、婴幼消化力减弱者煮成稀粥调养食用;但糖尿病、干燥综合征、更年期综合征、痈肿疔疮热毒炽盛者不宜食用粳米,否则易伤阴助火。 二、小麦 小麦作为药用,也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。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(甘草、小麦、大枣)就用到了小麦。该方具有养心安神,和中缓急的作用。到今天临床医生还常常应用。 小麦味甘,性凉。小麦:养心安神,除烦。浮小麦:益气,除热,止汗。 小麦主治心神不宁,失眠,妇女脏躁,烦躁不安,精神抑郁,悲伤欲哭。浮小麦主治自汗,盗汗,骨蒸劳热。 新麦性热,陈麦性平。小麦去皮与红豆煮粥食用可生津养胃,去水肿,它可以除热,止烦渴,咽喉干燥,利小便,补养肝气,止漏血唾血,可以使女子易于怀孕。补养心气,有心病的人适宜食用。将它煎熬成汤食用,可治淋病。磨成末服用,能杀蛔虫,将陈麦煎成汤饮用,还可以止虚汗。将它烧成灰,用油调和,可涂治各种疮及汤火灼伤。 小麦富含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矿物质、钙、铁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烟酸及维生素A等。 三、赤小豆 赤小豆是粮食,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。古代医籍中都有记载,如唐代的《外台秘要》,宋代的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以及后世上百种医籍中都有记载赤小豆的临床应用,它的组方主要是赤小豆散,但历代著作中“赤小豆散”,除以赤小豆为主外,其他成分变化较大。 赤小豆性平,味甘、酸,能利湿消肿(水肿,脚气,黄疸,泻痢,便血,痈肿)、清热退黄、解毒排脓。有利尿作用,对心脏病和肾病、水肿患者均有益。富含叶酸,产妇、乳母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。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、降血压、降血脂、调节血糖、预防结石、健美减肥的作用。还能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和肝硬化腹水。 赤小豆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皂苷等营养成分。 四、绿豆 在人们的生活中,用绿豆熬米汤,与米合用蒸米饭,还可做菜(绿豆芽),但它作为药物历史也很悠久。 绿豆属于豆科。别名青小豆(因其颜色青绿而得名)、菉豆、植豆等,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史。绿豆清热之功在皮,解毒之功在肉。 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丹毒烦热,风疹,热气奔豚,生研绞汁服。亦煮食,消肿下气,压热解毒。” 《本草纲目》:“厚肠胃。作枕,明目,治头风头痛。除吐逆。治痘毒,利肿胀。” 每100克绿豆中含有蛋白质23.8克,碳水化合物58.8克,脂肪0.5克,钙80毫克,磷360毫克,铁6.8毫克。还含有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E和尼克酸及多种矿物质元素。绿豆所含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,并含有蛋氨酸、色氨酸、酪氨酸等多种氨基酸;在所含磷脂中有磷脂酰胆碱、磷脂酰乙醇胺、磷脂酰肌醇、磷脂酰甘油,磷脂酰丝氨酸等成分。 绿豆的药理作用为降血脂、降胆固醇、抗过敏、抗菌、抗肿瘤、增强食欲、保肝护肾。绿豆粉有显著降脂作用,绿豆中含有一种球蛋白和多糖,能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在肝脏分解成胆酸,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和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。 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,可辅助治疗荨麻疹等过敏反应。绿豆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绿豆中所含蛋白质、磷脂均有兴奋神经,增进食欲的功能。绿豆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,可以保护肝脏,减少蛋白分解,减少氮质血症,因而保护肾脏。 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