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群国医堂 - 名医、良药、好疗效

西安益群国医堂中医馆-陕西省名老中医委员会

刘向红教授谈:带下病的病因和中医治疗原则

时间:2016-11-15 08:21来源:未知 作者:益群问问 点击:
益群中医妇科专家 刘向红 教授谈: 带下病的病因和中医治疗原则 带下之名,首见于《内经》,而带下病之名,首见于《诸病源候论》,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,历史已经很悠
益群中医妇科专家刘向红教授谈:

带下病的病因和中医治疗原则

 “带下”之名,首见于《内经》,而“带下病”之名,首见于《诸病源候论》,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,历史已经很悠久了。带下包括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。生理性带下是指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,一种润泽于阴道内的无色透明、黏而不稠、无特殊气味的液体,该液体是在经期前后、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相对增多,这是机体肾气充盛,脾气健运,任脉通调,带脉健固的正常表现。由于多数女性的带下略呈白色,故俗称“白带”。若带下的量、色、质、气味异常,即为病理性带下,简称为“带下病”。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盆腔炎性疾病(原称慢性盆腔炎)、阴道炎、子宫颈炎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或减少。白带增多,在治疗中还要特别警惕有没有宫颈癌、阴道癌、子宫肌瘤、输卵管癌,所以在诊断方面应中西医结合,治疗时也要中西结合。下边所谈病因辨证治则,以良性病症为主。

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中医认为是湿邪,湿邪有内生与外感之别。外湿指外感之湿邪逢经期、产后乘虚内侵胞宫,以致任脉损伤,带脉失约,引起带下病。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,譬如脾虚运化失职,水湿内停,下注任带;肾阳不足,气化失常,水湿内停;素体阴虚,感受湿热之邪,伤及任带等。总之,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,任脉损伤、带脉失约是带下过多的基本病机。临床常见分型有脾虚湿困、肾阳虚、阴虚挟湿、湿热下注、湿毒蕴结五种。

带下过少的主要病因是肝肾亏损、血枯瘀阻,主要病机是任带失养。临床常见分型有肝肾亏损、血枯瘀阻两种。

带下病辨证主要根据带下的量、色、质、味及伴随症状、舌脉辨其寒热虚实。如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,质清稀,质稀薄,无臭味,绵绵不断者,多属脾虚湿困;带下量多,色质清稀如水,无臭味,有冷感者属肾阳虚;带下量多或不甚多,色黄或赤白相兼,质稠或有臭气为阴虚挟湿;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,质脓性黏稠,有臭气,或如泡沫状,或豆渣状,为湿热下注;带下量多,色黄绿如脓,或浑浊如米泔,或赤白相兼,或五色杂下,质稠,恶臭难闻,属湿毒热结重证。带下量少伴有阴道干涩或性交痛等症状者,多少肝肾亏损。临证时尚需结合全身症状及病史等全面分析,综合辨证。

带下病重在调理肝脾肾任带的功能,治疗原则以健脾、升阳、除湿、滋阴为主,佐以清热除湿、清热解毒、散寒除湿、活血化瘀等法,治疗上应充分体现“治带必先祛湿,祛湿必先理脾,佐以温肾固涩”的方法。

(一)内治法  
1、脾虚湿困型:该型可症见带下量多,色白或淡黄,质稀薄,无臭气,绵绵不断,神疲倦怠,四肢不温或跗肿,纳少便溏,面色晄白,舌质淡,苔白腻,脉缓弱。治疗原则:健脾益气,升阳除湿。常用方:完带汤《傅青主女科》。对于脾虚湿郁化热,带下色黄黏稠,有臭味者,宜健脾除湿,清热止带,可选易黄汤《傅青主女科》。当然,这都是一般用药原则,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加减化裁或另组方。下边也相同。

2、肾阳虚型:症见带下量多,色白清冷,稀薄如水,淋漓不断,头晕耳鸣,腰痛,畏寒,小腹冷感,小便频,夜尤甚,大便溏薄,面色晦黯,舌淡润,苔薄白,脉沉细迟。治疗原则:温肾助阳,涩精止带。常用方:内补丸《女科切要》。

对于带下如崩,谓之白崩,宜补脾肾,固奇经,佐以涩带之品,如妇科白带丸(茯苓、山药、薏苡仁、粉萆薢、杜仲、续断、龙骨、牡蛎、芡实、赤石脂、肉豆蔻、椿皮、葛根、天花粉、青黛)

3、阴虚挟湿型:症见带下量不甚多,色黄或赤白相兼,质稠或有臭气,阴部灼热或瘙痒,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颧赤唇红,五心烦热,失眠多梦,舌红,苔少或黄腻,脉细数。治则:滋阴益肾,清热利湿。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味。

4、湿热下注型:症见带下量多,色黄,脓性或黏稠有臭气,或伴阴部瘙痒,胸闷心烦,口苦咽干,纳食较差,小腹或少腹作痛,小便短赤,舌红,苔黄腻,脉濡数。治则:清热利湿止带。主方:止带方《世补斋不谢方》。(猪苓、茯苓、车前子、泽泻、茵陈、赤芍、丹皮、黄柏、栀子、牛膝)。或龙胆泻肝汤《医宗金鉴》加减。对于湿浊偏甚者,症见带下量多,色白,如豆渣状或凝乳状,阴部瘙痒,脘闷纳差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,宜清热利湿,疏风化浊,可用萆藓渗湿汤《疡科心得集》加减。

5、湿毒蕴结型:症见带下量多,黄绿如脓,或赤白相兼,或五色杂下,状如米泔,臭秽难闻,小腹疼痛,腰骶酸痛,口苦咽干,小便短赤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则:清热解毒除湿。可用五味消毒饮《医宗金鉴》(蒲公英、金银花、野菊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减。

6、血枯瘀阻型:症见带下量少或无,阴道干涩或干痒,面色无华,头晕眼花,心悸,神疲乏力,或经行腹痛,经色暗黑,夹有血块,舌质暗红或有瘀斑,脉细涩。治则:补血益精,活血化瘀。常用方如滋血汤《证治准绳》进行加减。

7、肝肾亏损型:症见带下量少或无,阴道干涩灼痛,或伴阴痒,性交疼痛,腰膝酸软,烘热汗出,胸闷易烦,小便黄,大便结,舌红少苔,脉细数或沉细。治则:滋补肝肾,养血益精。常用方如归肾丸《景岳全书》等。

 (二)外治法
带下病之外治法以祛邪、解毒、杀虫为主。方法包括中药外洗、中药熏洗、中药纳药等。中药外洗的方子很多,常用的如:蛇床子、百部、土槿皮、川椒、枯矾各20g,浓煎后熏洗患处,适用于阴道瘙痒带多者;中药熏洗常用方有:蛇床子散(蛇床子、川椒、明矾、苦参、百部各20g)患处熏洗5分钟左右后再坐浴,适用于带下过多瘙痒厉害者,对于阴部溃烂者得去川椒;其次还有中药纳药,如用:地榆、百部、川连、桔梗各15g,煎成浓汁,用纱布裹棉花浸透药汁塞入阴道内。适用于湿热下注型带下过多。

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咨询电话:029-85277569
 

 

 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 

益群国医堂公众微信号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