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间有许多花艳丽夺目,长在花园里供人观赏,如月季、玫瑰、牡丹等,人们大多只注意到了它们的美丽悦目,却忽视了它们另一方面的作用,那就是药用价值,下边选几种花来谈谈它们的治病功效。 月季花是一种常见的蔷薇科蔷薇属植物,又名月月红、四季花,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,根、叶、花均可入药。中医认为其性味甘温,有活血调经、消肿解毒的功效,主治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痈疮肿毒、淋巴结核等。现代研究表明月季花的主要成分包括黄酮、黄酮苷、酚酸类化合物,以及芳香油、鞣质和色素等。它的提取物或某些成分在抗肿瘤、抗真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衰老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生物活性。 玫瑰花是蔷薇科植物玫瑰的花蕾。性温,味甘、微苦,具有行气解郁、和血、止痛等功效,主治用于肝胃气痛、食少呕恶、月经不调、跌扑伤痛。常用于胸胁胃脘胀痛、经前乳房胀痛、损伤瘀阻疼痛以及消化不良、月经不调等症。民间亦有用玫瑰花蕾加红糖煎炼成膏的治病秘方。《食物本草》中记载:“主利肺脾,益肝胆,辟邪恶之气,食之芳香甘美,令人神爽。”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:“和血行血,理气……”。《本草正义》中记载:“玫瑰花,香气最浓,清而不浊,和而不猛,柔肝醒胃,流气活血,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。”现代研究发现玫瑰花有扩张血管、抗氧化、抗菌抗病毒、抗肿瘤、降血糖、利胆、解毒等作用。 鸡冠花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鸡冠花的花絮,又叫鸡髻花、鸡公花(《闽东本草》),鸡角枪(《福建中草药》),鸡冠头、鸡骨子花、老来少(《中华本草》)等,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,在我国已有大面积的种植。据载,鸡冠花“味苦、微辛,性寒。花有赤、白。止肠风血热,妇人红崩带下。赤痢下血,用红花效;白痢下血,用白花效”(《滇南本草》);“性温,无毒,治痔漏下血,赤白下痢,崩中,赤白带下,分赤白用”(《本草纲目》);“清风退热,止衄敛营,治吐血,血崩,血淋诸失血证”(《玉楸药解》)。现代研究发现鸡冠花含有黄酮类、维生素和无机盐、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,具有止血、抗衰老、降血脂、预防骨质疏松、增强免疫与抗肿瘤、预防糖尿病、保肝、抗菌等药理作用,抗疲劳的保健功能以及良好的食疗作用。 梅花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。可分为白梅花、红梅花、绿萼梅等。白梅花主产于浙江,清热多用;红梅花主产于安徽,活血多用;绿萼梅主产于四川,清咽多用。梅花功效为:开郁、和中、解暑、生津、化痰、解毒。主治:急慢性咽喉炎、声音嘶哑、失音、痰多咳嗽、百日咳、急性结膜炎、食欲不振、头晕、水火烫伤、麻疹、痛经等。最早的功效记载出自于《本草纲目》,《百草镜》:“梅花,有白、红、绿萼、千叶、单叶之分,惟单叶绿萼利咽尤良,含苞者力胜。开胃散邪,煮粥食,助清阳之气上升,蒸露点茶,生津止渴、解暑涤烦。”《饮片新参》:“平肝和胃,止脘痛、头晕,进饮食。”《本草原始》:“清头目,利肺气,去痰壅滞上热。”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“安神定魂,开胃散郁,解痘毒。煮粥食,助清阳之气上升,蒸露点茶,生津止渴,解暑涤烦。” 梅花有疏肝止痛、理气解郁等作用,用于胸肋疼痛、脘腹胀痛、胃纳不佳等症时,可与柴胡、芍药花、佛手花等配伍;梅花有化痰清音、疏肝散结等作用,用于梅核气(慢性咽喉炎)、痰气互结等症时,可与红花、厚朴花等配伍。现代研究发现梅花花蕾中含多种挥发油,主要为苯甲醛、乙酸苄酯、异丁香油酚、芳樟醇、苯甲醇、苯甲酸等。梅花水溶性的营养成分,包含有桉叶素、龙脑、洋腊梅碱、异洋腊梅碱、腊梅甙、胡萝卜素等成分。 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 |